2016年 第7期目录
今日开篇 (1) 教育即修行 蔡世国 微眼看教育 (4) 国务院: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(4) 教育部:到2020年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体系 (4) 《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发布: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学校数继续呈下降趋势 (4) 浙江:新增两项塑胶跑道检测指标 (5) 重庆:调整优化五大功能区域教育资源布局 (5)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督导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(5) 重庆市教委:守住师生“舌尖上的安全” (6) 微语录 特稿 (8) 作为“核心素养”的倾听 李政涛 策划 (10) 生活家 回归教育本真状态——你怎样过生活便怎样做教育 张磊 (12) 懂了生活便是教育 张俊列 (15) 可触可感的生活家 胡勇 (16) 教师是需要带着爱去工作的职业 许锡良 (19)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生活更值得过 陈大伟 (22) 专访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长 田祥平 过一种自得其乐的教育生活 汪熙坤;张磊 (26) 专访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幼儿园园长 钟运红 生活家有一颗追慕美好的“赤子之心” 程辉 (29) 张咏梅:感悟有信仰的本色生活 (32) 晏燕:创意教学 陪伴成长 (34) 与花做伴好为师 陈立武 (35) 生活不用太刻意,也不要太着急 陈晓华 (36) 乡村教师:重要的不是位置,而是所朝的方向 刘禹清 校园生活:营建美好的关系 (37) 破解校园暴力之殇 本刊编辑部 (39) 师生互殴的痛与思 罗刚淮 (41) 教师,能从学生的“坏”中学到什么 华建谊 (44) 情·理·法:校园暴力的“规制之道” 王海林 (46) 中小学校园暴力预防对策 吴宗权;李兰英 (48) 野蛮其体魄 和谐其精神——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体育路上步步精心 刘校豆 (52) 尊重学生的上课权 程红兵 (54) 培养过完善生活的人 凌宗伟 (56) 中小学校章程制定方法和策略 张鸿[1];魏文锋[1];袁春艳[2] (59) “一校多区”学校治理结构探寻 杨伟斌;王力 (61) 志愿服务助力精神成长 邓红洁 (62) 艾兰:一个西方学者的中国情怀 刘新民 (66) 名师专业引领的“另类”路径 一个特级教师执守初心甘为人梯的故事 陈璞 专业生活:寻求智慧的成长 (70) 数学核心素养的要义: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黄翔 (74)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思想方法 王永春 (77) 常态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王红梅[1];谢瑛[2] (78) 创课姓真——以《行动,才是最伟大的》为例 孙建锋 (81) 创课,是一种力 贺敏 (82) 创课精神:真探索,真质疑,真思考 谢小庆 (83) 创课,让课堂生活更有意义 刘葳[1,2] (84) 教学环节促进目标达成的课堂观察实践 秦平 (86)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如何“为思维而教” 官海鸥 (88) 农村小学低段学生自主识字策略 杨永文 (89) 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 马成妤 (90) 高参与度课堂教学组织策略 汪邦会 (91)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运用问题及对策 李淑梅 (92) 为学习者设计教学 王梅 (93) 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“五环操作模式” 刘明福 (94) “开心农场”实践教育:变革学习·创新课程 谢显东;黄容飞 (96) 参与感: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因素 陈仁贵 (97)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动态情境 严宏 (98) 用音乐魅力把学生送到最圣洁的地方——《在银色的月光下》执教有感 宾昌菊 (99) 情境教学让体育课快乐起来 张文才 (100) 体育教学的动态平衡术 余道斌 (101) “相对小班化”体育教学探微 谭天春 (102) 让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活动新常态 何明燕 悦读生活:充盈精神的高贵 (103) 我的阅读记忆 (107) 书海、云端任我游 葛满玲 (108) 在阅读中找到可心的自己 王贞鹏 (110) 教师专业阅读的三个台阶 熊纪涛 (112) 一个普通老师的读书忧思 薛元荣 (114) 我和我的读书社 田志红 (116) 儿童与经典的“萌”好相遇 许豪 跨界生活:走向自在的远方 (118) 悖论与超越:人类艺术精神的时空轨迹 王岳川[1,2,3,4,5,6,7,8] (121) 自我与教育 鲁峥 (122) 国学地理:文化跨界的新洲 邱磊 (124) 种蔬菜、种童诗、种素养 曾佑惠 (126) 另眼看新加坡教育的品质 卫晋丽 (128) 父母的境界 张贵勇
|